6310 清光緒 御制松石綠地“大雅齋”靈仙祝壽大缸 (一對)
LOT號 | 6310 | 作品名稱 | 清光緒 御制松石綠地“大雅齋”靈仙祝壽大缸 (一對)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徑53cm | 創作年代 | 清光緒 |
估價 | 3,200,000-5,200,000 | 成交價 | RMB 4,600,000 | ||
備注:趙從衍家族舊藏。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大雅齋瓷器為晚清時期繼慎德堂之后最為顯赫的堂名款瓷器,其紋飾告別傳統官窯常見的龍鳳、纏枝花卉題材,代之為各式靈禽花卉,氣息雋雅,意境清新,繪畫施彩之精,獨步一時,為同光御瓷所不能比,故時人陳瀏贊曰:“大雅齋者,清孝欽后所制品也。以豆青地黑線雙鉤花者為最多,五彩者亦有之,所繪多牡丹、 萱花、繡球之屬,豆青地者,橫題‘大雅齋’三字,旁有‘天地一家春’印,章底有‘永慶長春’四字,亦有‘大雅齋’字在底者,雖甚近代而值亦頗昂?!?br>本品是為其中珍罕之佳例,器形恢弘,氣勢雄偉,口沿繪畫六組卷草蓮花紋,口沿下方裝飾一周黃地粉彩回紋,外壁通施翡翠色地,彩繪桃樹兩株,一株妍花盛放,一株碩果累累,桃枝遒曲多姿,樹下水仙吐萼含苞,芬芳蕩漾,南天竺數枝橫欹而出,結出串串紅果,更現靈芝倚地而生,共同構筑恭賀長壽、祥瑞迭現之寓意。本品之畫工與施彩尤為精妙,堪稱大雅齋瓷器之翹楚,所繪桃枝花葉盡顯輕盈之姿,但見翠葉陰陽反側,如沐清風之中,碩果粉嫩誘人,渲染逼真,彰顯出甘熟欲滴的質感,更以丹青妙筆皴染出蒼雅的枝干,與瑩潤曼妙的花果相稱,秉承雍干二朝御瓷之畫法,重現盛世之神韻。諸彩妍麗而不俗,出色勻凈明亮,獨具晚清彩瓷之中少有的品質??v觀全器,最為矚目之處當為“大雅齋”之紅章,其形制頗巨,呈橢圓狀,中心留白楷書“大雅齋”,端莊大方,兩側繪畫對稱海水蒼龍趕珠紋,其尺幅之大,繪畫之精,形制之罕,皆不同于其他大雅齋瓷器。常見大雅齋瓷器都是配署“大雅齋“三字橫款,右旁鈐“天地一家春”篆體雙龍橢圓章,本品款識則不同,為大雅齋瓷器當中極為罕見的一類,不曾出現于其他器形之上,檢閱目前公私典藏,與之相同者唯有清宮舊藏一對同類的魚缸(圖一),參閱《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樣與御窯瓷器》頁167。 大雅齋瓷器是中國陶瓷史近世部分頗為重要的一章,雖距今僅得百余年歷史,然其新穎的設計和獨特的使用對象,令近世之鑒藏家與當今之學者對此尤為關注。近年清宮檔案的研究揭示,同治十三年三月三十日清廷首次傳旨并交出畫魚缸、花盆、花瓶紙樣15件,合牌花盆、水仙盆樣18件,傳江西九江關鑒督按照畫合牌樣上粘連黃簽數目照式加細燒造,統限于當年九月燒成進呈,是為大雅齋瓷器燒造之始端。故宮現存與“大雅齋”瓷器相關的小樣共20幅,可與檔案記載相應。但是由于生產時令的原因,經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申明朝廷,獲批延后生產,最后燒成并送交北京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二年(1876年)。因此,大雅齋瓷器的燒造時間應該界定在光緒元年和二年,前后燒造上色瓷器一共4922件,耗費白銀58829.37兩。 大雅齋瓷器是為了同治十三年重修“天地一家春”時配置陳設而燒造的,后因圓明園修復工程停止而留存宮中使用。其使用對象獨特,是專門為慈禧太后燒制的陳設器和供膳器。大雅齋,原本是圓明園九州清晏內“天地一家春”中的一處齋室名稱,根據史料記載“大雅齋”匾額僅有兩塊,均為咸豐皇帝于咸豐五年御書賜給懿妃(即后來的慈禧太后)。大雅一詞,專以稱贊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段倪x·班固<西都賦>》:“大雅宏達,于茲為群?!崩钌谱ⅲ骸按笱?,謂有大雅之才者?!对姟酚小洞笱拧?,故以立稱焉?!毕特S皇帝擇此為室名御書賜給當年的懿妃,可見懿妃內心對此將是百般感激。匾額做成之后,其中一塊掛于九州清晏的“天地一家春”內,被焚于1860年圓明園之劫。另一塊最初懸掛于紫禁城西路養心殿平安室,即現在的養心殿后殿西耳房,后跟隨慈禧太后個人地位的升遷曾幾經遷移,同治皇帝大婚后,最終移至長春宮內,慈禧晚年在此寫字作畫,是為其畫室書齋,該匾至今尚存(圖二)。 “天地一家春”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慈禧太后進宮初期即居于此,對其本人有著重要的人生意義,在此處她與咸豐皇帝邂逅,承歡侍宴,留下許多美好的人生回憶。圓明園浩劫之后,昔日溫情之地蕩然無存,一直是慈禧太后心中的傷痛。直至十多年之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為慶祝慈禧太后40歲生日,同治皇帝決定斥資重修圓明園,第二年首先就是在萬春園內選址重修“天地一家春”,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為此多番商議甚至親臨現場,期待重現當年之美境,母子感情至此最為融洽。為了配合此次重修室內陳設之需,大雅齋瓷器由此應運而生,至光緒元年第一批大雅齋瓷器初成之時,圓明園重建因財力不濟,大臣極力反對早已被迫停止,更因同治皇帝的離世而不可能再度繼續重建。因此,大雅齋瓷器轉而入紫禁城專供慈禧太后在宮里使用,主要集中在長春宮內。 大雅齋瓷器初始是為配置重修萬春園內“天地一家春”的“大雅齋”之需而燒造,“天地一家春”總與“大雅齋”相伴相隨,這就是大雅齋瓷器上兩種款識聯署的主要原因?!疤斓匾患掖骸贝砹怂乃矫芸臻g,個人居所,大雅齋則是她的書法畫室,二者都是她最為喜愛和親近的地方。為此,慈禧太后專門命人篆刻“大雅齋”與“天地一家春”印章,一起使用和存放,清宮至今尚存數例,其中一套檀香木印章的裝飾風格與瓷器所署印章頗為類近(圖三 )。 在清代文人的作品中,語涉大雅齋的有兩處:吳士鑒《清宮詞》有詩云“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釣勒仿筌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弊⒃疲骸皟韧⑷缫怵^畫工,皆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畫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并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大雅齋,孝欽自署名也?!保ㄇ鍏鞘胯b等:《清宮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魏程搏《清宮詞》亦云:“二十余年侍圣慈,內廷供奉女筌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崩钫渥ⅲ骸皟韧⑷缫怵^畫工,皆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畫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并坐指示之,眷遇甚隆。內有大雅齋印,即孝欽自署?!?br>從兩詩文及詩注可知,大雅齋是慈禧自署的齋號,并有該齋專用的“大雅齋”文印存在。而在故宮存藏的貼落畫上,不乏鈐大雅齋印的,可見,慈禧太后對大雅齋喜愛與珍視之深。此處的大雅齋,當然只能是紫禁城內長春宮里的大雅齋,圓明園“天地一家春”內的大雅齋永遠只能隨著美好的回憶存在慈禧太后的內心深處。 大雅齋瓷器系統的燒造又是從另一角度見證了慈禧太后對大雅齋的鐘愛,并由此折射出其對咸豐皇帝的眷思。從原檔記載統計得出,大雅齋瓷器花紋圖案共33組,分別編號傳辦,自1號至33號,其圖樣和款式、釉彩意旨十分清楚。其中制作最少、難度最大、品格最高的就是魚缸,從第1號至第5號皆有魚缸式樣,尺寸分別有三類:二尺六寸,一尺二寸和九寸。 由于二尺六寸魚缸形制頗巨,燒造不易,當時景德鎮窯工對此反復試燒最終方可成功。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奏折曰“查景德鎮廠署御窯,乾隆年間即已塌毀,數十年來均系附于民窯搭燒;而民窯均不甚大,窯門按瓷尺僅寬二尺四寸,瓷尺只合營造尺八折,匣體過此尺寸,即不能進窯。此燒瓷器之大概情形也。該監督于接奉傳辦前項各式瓷器,當即傳集各工匠看視,據稱黃單內各項花色,均能燒造,惟二尺六寸魚缸······恐難如式造就。其二尺六寸魚缸,口面較大,限于窯門狹小,當飭廠匠先照窯門大小試燒,不意連續白坯數件,亦皆歪斜裂口。因兵燹之后,從前名匠類皆流亡,現在工匠具后學新手,造作法度諸多失傳。今令造此十余年未辦之件,具形束手?!?br>確實,在當時技術欠缺和窯爐限制的條件下,標準二尺六寸類型魚缸是不可能燒造出來,唯有依據實情壓縮尺寸,形成今日所見最大直徑約在69公分的規格,更多是保持在50多公分左右,如此魚缸能燒造成功已經是一種創舉,其燒成具體情況如下: 光緒元年,第1號 粉地墨萬字口者色荷花二尺六寸魚缸 2件 光緒二年,第1號 粉地墨萬字口者色荷花二尺六寸魚缸 2件 第3號 藕荷地球梅花二尺六寸魚缸4件 第4號 翡翠地水墨葵花二尺六寸魚缸4件 第5號 明黃地水墨芙蓉二尺六寸魚缸4件 第一年因為處于技術試驗階段,僅能燒造兩件,第二年隨著技術的成熟則收獲14件,前后一共只燒造16件,皆可與傳世實物對應,散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機構。但是相對于以上四種魚缸,本品之類型屬于例外,既不見于上述第1號至第5號魚缸畫樣,亦于目前所見檔案之中無載,但清宮舊藏卻存在與之對應的同類器皿,前后至少燒造過四件,這正是本品最為獨特之處。參照大雅齋瓷器的燒造流程,本品必由清宮出具畫樣交付御窯廠方可燒造,例如本品所繪的桃樹與大雅齋瓷器另一款“壽桃鸚鵡花盆圖樣”一致(圖四),肯定出自同一人之手。至于故宮現存檔案不見記載和對應畫樣,很可能與本品作為臨時追加的品類有關,清宮燒造御瓷時常會在原先燒造計劃之上再行增加部分品類,這部分追加的品類數量不多,御窯廠更是非常用心燒造,質量上乘,所耗經費亦高于前者,由于是臨時追加,燒成之后再按照原先專門的程序呈入宮內,往往不記入常規燒造計劃檔案之內,這種情況在有清一代歷朝窯事中皆有出現。 因為大雅齋瓷器陳設地點的前后發生變故,由原先計劃陳設于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內移入紫禁城長春宮內,這一變化在瓷器燒造中如有反映,那么本品就是最好亦是唯一的實例,因為本品的署款只有“大雅齋”而無“天地一家春”篆章,如此變化必然出自慈禧太后本人的意愿,絕非偶然?;蛟S是因為慈禧太后自己知道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不可再有,因而在光緒二年完成同治十三年下發的燒造任務之后,再行諭旨補充燒造本品之類型兩對,不再署“天地一家春”篆章,故本品應該是專門為紫禁城長春宮內的大雅齋燒造之御物。只有如此推測,方可解釋本品署款之獨特。從本品的制作水平與藝術品質均明顯高于其它大雅齋瓷器,風格更為柔美妍麗,絕對符合御窯廠制作臨時追加器皿的一貫特性。(黃清華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