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d id="6sftc"></thead>

  • <delect id="6sftc"><em id="6sftc"></em></delect>
    1. <thead id="6sftc"></thead>

      <acronym id="6sftc"></acronym>
      微信分享圖

      5611 14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

      銅鎏金釋迦牟尼
      拍品信息
      LOT號 5611 作品名稱 14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
      作者 -- 尺寸 高49cm 創作年代 14世紀
      估價 2,600,000-3,600,000 成交價 RMB 3,392,500


      西藏

      此尊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為14世紀西藏地區夏魯寺風格的造像經典之作,其容貌端莊美好,軀體飽滿健碩,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美術精品。釋迦頭飾螺發,發髻高聳,寶珠頂嚴。面相端莊,面龐圓潤,五官較為集中,彎眉高聳,雙眼下視,眼形柔美,神態慈祥親切。脖頸處裝飾弦紋,軀體強壯,寬肩厚實,束腰纖細,比例得當,英氣逼人。造像手腳刻畫細膩寫實,柔和而富有彈性。上身著袒右肩式袈裟,右肩敷搭袈裟邊角,褶皺均勻對稱,富有裝飾性。袈裟輕薄貼身,邊緣簪刻紋飾華麗。主尊身下臺座中間有扇形袈裟下擺。其蓮座為仰覆蓮臺,蓮臺上緣裝飾連珠,珠子顆顆飽滿圓潤,蓮瓣頭上卷處裝飾細膩,底部簪刻精美紋飾,工藝精湛。整像制作考究,體量巨大達49公分之高,展現出雄壯的雕塑之美,為十四世紀前后西藏地區造像的上乘之作,曾經應供奉于西藏高等級寺院之中。
      降魔印釋迦牟尼像,或者說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是佛教圖像學中最為重要的造像樣式之一,佛陀此像既是信徒證悟佛教義理的形象瞬間,又是眾生頂禮佛陀八相成道傳記的濃縮版。七至十二世紀前后降魔印佛陀雕塑在東印度流行,形成帕拉風格的釋迦成道像并逐漸向周邊傳播。十二世紀以后,此類造像樣式多為螺髻佛像,寶冠佛像則漸少,至十三世紀以后,尼泊爾風格滲入,此類造像樣式的風格又有較大變化:佛像螺髻由后稍前,前額寬大,胸臂健碩有力,腰肢比十二世紀稍短但比例變化更為流暢自然。這種樣式隨著薩迦派的教法和政治勢力的擴張傳播到藏區內外,演變至十四至十五世紀,造像各處得到柔化,佛陀后笈多樣式的貼體袈裟搭于左肩如同魚尾,裝飾意味更加濃郁,樣式基本成熟,此尊即為十四世紀前后,降魔印釋迦牟尼像的代表。
      十二世紀末,由于受到伊斯蘭勢力的不斷入侵,隨著印度各地佛教紛紛消亡,尼泊爾成為影響藏傳佛教藝術的主要源泉。元朝(1271-1368)統治者獨尊藏傳佛教薩迦派,推動了西藏各勢力的整合,近四百年的分封割據局面逐漸結束,西藏各地的藝術風格也相互吸引融合,形成了相對統一的西藏中部的“西藏風格”。從十三世紀后半葉到整個十四世紀,留居西藏南部的紐瓦爾藝術家不斷增加,自然形成了受尼泊爾藝術影響的西藏藝術風格,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夏魯風格及丹薩替風格。此尊釋迦牟尼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夏魯寺造像樣式風格。

      夏魯寺位于日喀則市駐地東南、甲措雄鄉的一個山坳中,距離日喀則市中心26公里。根據寺史記載,夏魯寺始建于公元1087年,相當于宋朝哲宗元佑二年。建寺的創始人名杰尊嘉饒穹涅。至公元1320年,相當于元朝仁宗延佑七年的時候,夏魯寺迎請布頓大師主持寺務,自此在西藏佛敎中建立了夏魯派。夏魯寺保存了精美的壁畫、雕塑及建筑,是西藏惟一現存比較完整的元代藏傳佛教藝術集萃之地。而夏魯寺風格指的正是公元14世紀前后受尼泊爾藝術影響在薩迦寺和夏魯寺等寺院形成的繪畫樣式及造像風格。因夏魯寺壁畫藝術及造像藝術成就杰出、特點清晰,固以夏魯寺風格指代這一藝術樣式。
      此尊釋迦像即有鮮明的夏魯寺風格特征,方正略短的臉型,寬闊的眉額,彎曲的眼瞼,平直的蓮座,飽滿的蓮瓣以及立體感極強的軀體表現力,都是夏魯寺風格所特有,與其同時期之壁畫樣式可相映照。(圖片1)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thead id="6sftc"></thead>

    2. <delect id="6sftc"><em id="6sftc"></em></delect>
      1. <thead id="6sftc"></thead>

        <acronym id="6sftc"></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