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6 清康熙 銅押經爐連座
LOT號 | 5576 | 作品名稱 | 清康熙 銅押經爐連座 | ||
作者 | -- | 尺寸 | 寬33cm;爐重8800g;座重4175g | 創作年代 | 清康熙 |
估價 | 5,000,000-6,000,000 | 成交價 | RMB -- | ||
出版: ? 《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臺灣歷史博物館,1996年, 頁125,圖24 ? 《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臺灣歷史博物館,1997年,頁43,圖68 ? 《寶器揚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頁38、39,圖10及封面 ? 《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頁253,圖226 備注: ? 臺灣楊炳禎珍藏 ? 吉金——重要私人藏明清宣銅器 展覽: ? 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臺灣歷史博物館,1996年 ?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館,1997年 ? 寶器揚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 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博物館,2015年 本品渾厚碩大,配原裝座,氣質非凡。大爐歷來為藏家所重,原裝座者更為鮮見,完整傳承至今,極為不易,此爐堪賞。 爐寬平口,口緣銳利外侈,凹頸,垂鼓腹。雙鋬耳上平下收,挺闊精神。爐底緩平,三乳足鼎立,壯碩遒勁,且恰落入原裝荷葉形座的凹槽內。銅爐為澆鑄非雕刻而成,精準度必須在制作蠟膜時就要精密合宜,此類配原裝座的銅爐鑄造難度可想而知。爐通體雪花金紅皮,乃清代宮廷鑄爐所推崇之皮色。爐底灑金銅質尤顯,精粹至純。如此大體量的銅爐,銅料所需必多。又因禁銅,對于私人,哪怕是豪商富賈,亦難有可為,非官鑄所不能達,甚至與清宮造辦處的直接支持密不可分。爐底中央開框規矩,鑄“宣德年制”長腳篆書款,筆畫深峻,法度嚴謹,清晰端正,彰顯著清三代官鑄爐的精湛工藝。 原裝座皮色、包漿與爐身統一,制作工藝考究不怠,為爐增色不少。宣銅爐中連座者少,比例不超十分之一,百分之三至五可能更為準確,其中原裝座更少。三、四百年的流轉、近代十年浩劫,完整保存下來的微乎其微。整爐比例協調,線條起伏婉轉,置于案上,既有肅正之法度,又具婀娜之風姿,莊重典雅,大氣蔚然,皇家之氣難掩。 在此特別闡釋下“官鑄爐”的概念。在傳世明清宣銅爐中,有一批拍品風貌的宣銅爐,它們完全不同于晚明制爐。鑄造年代一般集中在康雍乾三代。鑄造工藝極其考究,在一定的標準范疇內,講究對稱性、精準度,其中一部分帶有原座,制作上更加要求嚴絲合縫。依宣銅爐“形、色、款、質”四大賞鑒要素,它們多為沖耳、蚰耳、鬲式、押經、橋耳等經典造型;皮色大都為紅皮雪花金,是為當時宣銅爐審美的最高標準;款識多為宣德年款,且鑄后精修,或六字楷書,或四字篆書,個個如錢范;所選銅材大都是冶煉配比精確的黃銅,金黃赤亮。綜上,它們器形挺拔,古雅大方,銅質精粹,鑄造工藝精益求精,具有高度統一的鑄造標準、規格,宮廷風盡顯。 故宮博物院現存宣銅爐600余件,相對其他文物種類來說,這并不豐富。這批藏爐大致分兩類:一類是1949年以前收入宮中的,包括清宮舊藏器、部分沈陽故宮及承德皇家文物,其中清宮舊藏占絕大多數;另一類是1949年以后收購、捐贈或文物局撥交到故宮的。前者以“故”字號登記入賬,后者則屬“新”字號,以示區別。清宮舊藏器中占很大比例的依然是宣德年號款,且楷書款多,篆書款也見,但并非主流。那這批官鑄爐中最具代表性的長腳篆書款爐究竟去向何處?想必只有紫禁城之外的皇家苑囿、行宮、廟宇了,其中首推圓明園。圓明園是清王朝經營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皇家苑囿,其間燃香禮佛所用之爐數量必不少。只是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文獻的缺乏,考證極難。圓明園曾經也和其它皇家園囿一樣,將所有的文物造冊登記,但這份檔案早不知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