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d id="6sftc"></thead>

  • <delect id="6sftc"><em id="6sftc"></em></delect>
    1. <thead id="6sftc"></thead>

      <acronym id="6sftc"></acronym>
      微信分享圖

      5573 清康熙54年(1715) 御制銅鎏金蒲牢鈕八卦紋「南呂」、「姑洗」編鐘

      御制銅鎏金蒲牢鈕八卦紋「南呂」、「姑洗」編鐘
      拍品信息
      LOT號 5573 作品名稱 清康熙54年(1715) 御制銅鎏金蒲牢鈕八卦紋「南呂」、「姑洗」編鐘
      作者 -- 尺寸 高30.5cm 創作年代 清康熙54年(1715)
      估價 8,000,000-10,000,000 成交價 RMB 9,200,000


      備注:
      ? 北京先農壇(傳)
      ? C.Ruxton及Audrey B.Love伉儷收藏
      ? 紐約佳士得,2004年10月20日,編號456(五件之一)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系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此對鎏金編鐘器形呈圓酒桶形、腹腰稍寬、下口平齊,和戰國時代原型的扁圓而下口帶角的造型頗不相同??滴跻嘟y一編鐘的大小,以鐘壁的厚薄和重量來調節高低音調、有異于前朝以小鐘發高音、大鐘發低音的做法。鐘身前后分鑄“八卦”紋一組、橫向以鼓釘、縱向則以回紋形的夔龍分隔。正面中央鑄陽文楷書律名,分別為“南呂”和“姑洗”,兩鐘背面鑄年款“康熙五十四年制”。下方近口處鑄八個“音乳”,作擊打之用。
      清代時按古制于壇廟祭祀和殿陛典禮兩類場合使奏用中和韶樂、而樂器的種類和配件非常講究,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十六種、多達六十多件。編鐘屬金屬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而它的歷史更可追溯至商代。據萬依在《故宮博物院藏寶錄》(香港1985年出版)的“金鐘編”所述、除于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一套戰國編鐘達64件之多外、往后的朝代的宮廷編鐘多為16枚一套。到康熙時、雖仍保持著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編排上略有改動:原有的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康熙年間以四個倍律(低音)、倍夷則、倍南呂、倍無射和倍應鐘,取代沿用的四個清聲(高音)。由于清朝的編鐘是以鐘壁厚薄來調音,而據壁厚律高低規律、依《清會典圖》所記、發音最低的“倍夷則”重達清秤180兩、發音最高的“應鐘”則達清秤380兩,差別逾二倍之多。
      此對編鐘品相優美,交龍鈕的鑄雕精到,龍頭五官和鱗片至為細致,瞠眼張口的神態和龍爪緊張,格外傳神。鐘身的八卦紋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圓頭的鐘腹向上下微彎、與平直的鐘頂和下口呈強烈比對、鑄紋圖案以縱橫線框供圍合分開(八卦)紋樣、再配以小而高佻突出的鼓釘和圓大扁平的音乳、構成一饒富幾何風格的圖飾。除少處磨耗外,鎏金整體金光輝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時祭祀典禮、全套齊懸在金漆雕木編鐘架上時所展現的華貴及莊重。
      應為清代先帝文廟或先農壇祭祀典禮時奏禮學使用的編鐘。與本對編鐘同于康熙五十四年鑄造的“太簇”編鐘(Lot454)于香港蘇富比1989年5月17日拍出??滴跷迨觇T造的編鐘亦在蘇富比的拍賣上出現,其中包括1956年紐約蘇富比Lot40、Lot41,1978年倫敦蘇富比 “姑洗”編鐘(Lot110),2007年香港蘇富比八卦紋“無射”編鐘(Lot1327)。北京故宮博物院內藏一套十六個的鑄雕云龍紋的編鐘,但其下款略有不同,作“康熙五十二年審定”,可資參考。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thead id="6sftc"></thead>

    2. <delect id="6sftc"><em id="6sftc"></em></delect>
      1. <thead id="6sftc"></thead>

        <acronym id="6sftc"></acronym>